植物皮膚炎
植物引起皮膚炎的機轉可分成五類:
•物理性外傷引起皮膚炎
刺, 棘、螫、鋸齒邊的葉子、針等等
•藥理作用引起皮膚炎
蕁麻科咬人貓(圖1)、蠍子草(圖2)和咬人狗(圖3)莖或葉片的表面焮毛,含有似蟻酸之有機酸,當皮膚接觸到時,蟻酸會刺激皮膚,產生麻、熱及刺痛感,可利用酸鹼中和原理來解毒,例如用姑婆芋葉片搗碎後敷於皮膚上。


圖1:咬人貓(載自南瀛植物探索) 圖2 :蠍子草(載自中之關鄉土教材)


圖3:咬人狗(載自南瀛植物探索) 圖4:軟枝黃蟬(載自南瀛植物探索)
•經由IgE媒介引起皮膚炎
植物的蛋白質觸發免疫型接觸性蕁麻疹或溼疹,通常局限在接觸部位,在30分鐘內引起搔癢、紅斑、水腫甚至水疱;也可能造成會造成全身性症狀(接觸蕁麻疹症候群),在典型的皮疹之外,伴隨著有氣喘、鼻炎、結膜炎、口咽不適(發癢及刺痛或唇舌口水腫;或喉嚨不舒服),或者是腸胃道的症狀徵候等。代表性植物是芹菜。
.
•刺激性物質
接觸特殊植物的汁液或浸軟的植物,植物釋放刺激性或腐蝕性物質引起皮膚炎。這類植物包括:軟枝黃蟬(夾竹桃科圖4);大戟科的麒麟花(圖5) 、聖誕紅(圖6)、烏臼(圖7);紫錦草(鴨跖草科圖8);天南星科的黛粉葉(圖9,10)、粗肋草(圖11)、蔓綠絨(圖12)、黃金葛(圖13)、芋頭;黃水仙(石蒜科);百合科的風信子、大蒜、洋蔥可以刺激性引起皮膚炎,也可以致敏性引起皮膚炎;鳳梨含草酸鈣結晶和菠蘿蛋白酶;九重葛屬植物;美洲龍舌蘭;腰果接觸生的果殼油脂,皮膚會起水泡誤食則造成嘴唇和,臉部發炎;烹煮果實時,應避免鍋蓋敞開而觸及蒸氣,否則亦將中毒。。

圖5:麒麟花 圖6:聖誕紅


圖7:烏臼 圖8:紫錦草
(圖7,8載自石門國小校園內有毒植物介紹網頁)
圖9:黛粉葉 圖10:黛粉葉
圖11:粗肋草 圖12:蔓綠絨別名萬年青

圖13:黃金葛 圖14:柚子皮引皮膚紅腫、
水泡和色素沉澱。
•日光引起皮膚炎
當皮膚接觸到含有感光物質植物的果實、果皮、種子、花、根、莖、葉的汁液,再曝曬到紫外線,就會造成接觸部位皮膚紅腫,甚至起水泡,數天後便形成黑色素沉澱,這種皮膚發炎後的黑色素沉澱通常需數週至數月才能自然退掉。這種情況稱為植物光毒性皮膚炎(Berloque’s 皮膚炎)(圖14)。
可能引發植物光毒性皮膚炎,台灣比較常見的有檸檬、柚子、愛玉、芹菜、香菜、胡蘿蔔、當歸和茴香,另外含有這類感光物質的植物包括萊姆、佛手柑、無花果、薜荔、印度菩提樹、歐洲防風草、蒔蘿、補骨脂及黃金荻。
•致敏化引起皮膚炎
在一開始的耐受期(refractory period),暴露並不會引起任何反應。誘導期(induction phase)時,接觸皮膚的過敏原可以在四天到數星期(一般約14~21天)的時間中完成過敏的致敏化反應(sensitization)。皮膚完成致敏化之後,再次接觸過敏原就會導致快速而嚴重的真皮層病症。即使沒有再接觸過敏原,病患也會處在一個持續敏感化(sensitivity)的體質狀態。過敏化的程度可能隨著時間流逝而降低,但是致敏化卻能持續一生之久。
屬於這類的植物包括菊科;漆樹科(芒果);櫻草科(仙客來);蘭科;鬱金香;大蒜和 洋蔥;腰果。接觸生的腰果果殼油脂,皮膚會起水泡,誤食則造成嘴唇和臉部發炎,烹煮果實時,應避免鍋蓋敞開而觸及蒸氣,否則亦將中毒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