蕁痳疹
蕁痳疹,俗稱風疹塊,是皮膚的一種血管反應。通常是皮膚突然發生紅色會癢的斑塊或浮腫,持續幾個小時後消失,然後在不同部位又發生。一般是急性,持續數天,但如果反覆發作超過六星期以上,則稱為慢性蕁痳疹。慢性蕁痳疹因為其致病的因素較難被確定,所以對病人和醫師而言,它都比急性蕁痳疹難纏。發生蕁痳疹時可能也會發生肚子痛、關節痛、血管炎、臉部或喉頭浮腫,後者可能造成呼吸窘迫,危及生命,應盡速就醫。
原因:
急性蕁痳疹有六成找不到原因。已知的因素有:藥物、食物、昆蟲咬傷、感染的產物、消化障礙、情緒因素及物理因素(包括:冷、熱、運動、日光等。)食物以蝦、蟹最常見。其他包括酒、啤酒、蛋類、牛奶製品、巧克力、核桃、草莓、芒果、葡萄、鳳梨、橘子、柚子、檸檬、菇類、竹筍及一些有人工色素及防腐劑的食品。要全部禁吃這些東西幾乎是不可能的,病人須自己仔細觀察皮疹首次發作前24小時內是吃了那一種食物後,而避免再吃這一類的食品。感染諸如呼吸道、胃腸道、泌尿系統、寄生蟲、病毒感染、牙齒化膿、扁桃腺炎、、膽囊炎和黴菌感染等,偶爾也會引起蕁痳疹。空氣中的花粉,情緒上壓力也可以引起蕁痳疹。物理性引起的蕁痳疹經常是很慢性,可能持續數年之久。
慢性蕁痳疹的原因除了前述所有可能已知的因素外,還與自體免疫疾病(全身性紅斑性狼瘡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多發性肌炎、甲狀腺自體免疫和其他膠原病),膽鹼性蕁痳疹(因情緒、運動、熱誘發,病人可能便隨腹瀉、流淚和唾液過多),慢性內科疾患(甲狀腺亢進、類澱粉症、惡性腫瘤等等),
治療:最重要的是找出導致蕁痳疹的原因而除去它。病人應把自已發疹之前數日(特別是當日)的飲食,用藥與發疹時間簡短而有系統的記錄起來,可以幫助醫師判斷到底可能是什麼所引起過敏。無論原因可否偵察出來,醫師通常給病人用抗組織胺藥物來控制蕁痳疹的症狀,一般治療效果很好。抗組織胺有很多種,每個病人對藥物的反應不一,有些病人可能須嘗試一段時間才能找到適合的藥物及劑量。有些抗組織胺會有嗜睡的作用,若有此現象,用藥時病人應避免開車,操作機器或其他須精神專注的工作。另外止癢藥水,冷或溫水淋浴,或冷敷也可以達到止癢的效果。
假性過敏原:(下列食物宜避免,或勿過量以免惡化蕁麻疹)
(1)Histamine:菠菜、蕃茄、茄子、筍等。
(2)Choline:蕃茄、茄子、筍、花生、山芋、麵、栗子。
(3)Serotonin:蕃茄、香蕉、奇異果、鳳梨。
(4)Trimethylamine:章魚、蟹、蝦等甲殼類和軟體類;鮫、鱈、鰈、鱸等。
(5)Neurin:鹽漬鮭魚、冷凍鱈魚。
(6)Tyramine:乳酪、萼梨、橘子、蕃茄、香蕉。
(7)Phenylethylamine:巧克力、紅酒、乳酪。
(8)Tryptamine:蕃茄、梅子。
留言列表